经纬载乡愁,AI 织就鲁锦新章
在鲁西南的土地上,一架架古老的木制织机吱呀作响,织出了千年不辍的经纬传奇 —— 这便是鲁锦。它不仅是经纬交织的布匹,更是当地风俗的鲜活载体,从农家女的嫁妆里走来,带着岁月的温度与生活的热忱,在时光流转中续写着传统与创新的故事。
鲁锦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当地的风俗文化。
山东菏泽鄄城民间织锦长盛不衰,是与当地盛行女子新婚陪嫁织锦的风俗紧密相关的。鄄城的农家女孩从十三四岁开始织布,一是满足家用服饰的需求,二是准备织锦嫁妆,其中有被面、褥面、床单、帐子、衣料、手巾、包袱带等。当地的群众则以织锦的数量和花色来衡量姑娘们的品德和手艺。聪慧的农家妇女还赋予了鲁锦许多美妙的名字,体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憧憬。
“老朝廷”是一幅流传已久的锦纹,上古尧帝善理国政,百姓安居乐业。尧去世后,人们织出这种锦纹怀念他,表现了群众向往太平盛事的意愿。图案中黄格象征宫外,蓝格象征宫内,宫外明亮舒坦,宫内安详平静。
“八个盘子八个碗,满天的星星乱挤眼”的锦纹,以浓重色调的合斗花纹组成“八盘八碗”,以清淡明亮的蓝白二色交织出闪耀的星星,用浪漫的手法表现出婚嫁宴席上的丰盛场面,体现出星星与人们共庆,天上与人间同欢。这个图案还记录了民间为讨吉利,以“八”为上菜单位的习俗。新嫁娘希望自己的婚礼热闹、隆重、顺利,把别人的婚礼记录在自己的织锦上,当然也寄托了对自己婚礼的期盼。
“难死人”“迷魂阵”的图案非常有趣。从名称上就能知道这种图案的难度有多大。姑娘们愿意追求更复杂的工艺,从中领略那织进去织不出来的乐趣。
她们还在包袱带上织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如淡雅的枣花,娇艳的五色梅和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在众多的织锦品种里,黑镶边织锦是极有特点的一种。群众以此作为褥子的专用面料。在整幅面料中,纯黑的平纹占据三分之一左右,另外部分多织成红黄绿白色彩鲜艳的长流水图案。黑镶边长流水图案是自明清以来极为流行的传统锦纹,反映了人们期盼幸福生活细水长流的愿望。“手表、风扇、面棋块”是七十年代出现的纹样,反映了工业生产带来新生活的喜悦心情,手法朴实率直,形象生动。鲁锦的图案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升华,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锦不仅是实用的工艺品,而且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存在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人文底蕴。
随着纺织机械的更新和化工染料的应用,鲁锦的工艺有了很大提高,但传统的鲁锦织造技艺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魅力。然而,在现代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鲁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让传统的鲁锦既要适应年轻消费者审美需求,又要保持其特有的质地和天然、舒适、无污染的特点,是工业化生产需要攻克的一道难关。目前鲁锦产业正处于上升期,发展势头强劲。单纯的手工制作难以保障产品数量,如何将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通过现代化工业生产发扬光大,而又保留其原有特色和独特韵味,正是鲁锦纺织企业值得探讨的课题。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山东农家妇女凭借古老的木制织布机,巧妙地织造出近两千种绚丽多彩的花纹。鲁锦,这一千年的工艺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浑厚中绽放艳丽,粗犷中透露精细。然而,在现代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鲁锦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守住这份珍贵的传承,创新成为了必然。
当千年鲁锦的经纬遇上 AI 的数字灵感,一场传统与未来的创意对话即将开启 —— 山东省工信厅联合教育厅主办的鲁锦 AI 设计大赛,正等待每一个热爱文化与创新的你加入。
在这里,你可以用 AI 解构鲁锦的古老纹样,让枣花纹、合斗纹在数字世界里生长出全新形态;可以借由算法碰撞色彩灵感,让大红、靛青的传统色调与现代审美产生奇妙共鸣。无论是将鲁锦元素融入时尚服饰的巧思,还是让传统纹样在数字文创中焕发活力的构想,都能在这场大赛中找到绽放的舞台。
别错过这次用科技唤醒传统的机会,报名通道已开启,让我们一起用创意为鲁锦织就新的年轮,让古老工艺在数字时代遇见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