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
鲁锦的织造工序
2.3.8 鲁锦的织造
在以往的农村,除了麦收和秋种的农忙季节,几乎一年四季的织机上都断不了织锦。手纺手织的鲁锦面料不仅满足了人们衣被的需要,而且将织锦出售后还能给家庭带来不少的经济收益。早期的两匹综面料因其在生活中广泛的实用性而在鲁锦织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两匹综的面料织造较为简单,织机上只有两片综片,织机下有两个脚蹑,踩下第一个脚蹑拉开经线,形成织口,右手传梭,左手接梭,再踩下第二个脚蹑,合上织口,搬动绳框打紧纬线,就完成了一个织布流程。如此循环往复,快手用一把梭的单色纬线织造的话,一天可以织出三十余尺长的布料。由于两片综的变化只有上下开合的固定规律,除了纬线颜色的更换能使布料出现色彩变化外,布料质感没有明显的起伏肌理,所以通常称两片综布为平织布。
四匹综的织布流程虽然与两匹综相同,但综片的增加决定了织造难度的加大。织机下的四个脚蹑在织造不同的图案时踩的先后顺序和两两组合的次序也不相同。每次踩下两个脚蹑,带动不同的经线形成张口,投传纬后踩下另外的脚蹑合上经线,用绳框打紧纬线。再次踩下脚蹑时就不是上次的两个脚蹑组合了,而是根据面料的设计进行不同以往的调整。以斜纹为例(从左至右,依次为第 1、2、3、4 脚蹑),第一步是踩 1、4 脚蹑,第二步踩 2、4 脚蹑,第三步踩 2、3 脚蹑,第四步踩 1、3脚蹑,四步为一个循环,如此重复操作就织出具有明显的提花效果的斜纹图案。再加上纬线色彩的不断变化,使用四片综织出面料的图案表现力和创造力就更明显地高过使用两片综织出的。在织布的过程中,为了消除纬线穿梭带向经线中心的压力,保持布的宽度,要使用一种由略长于布幅的薄竹片和由两端的细针组合而成的弓形“幅撑子”。将幅撑子一端的细针扎在左侧的布边上,然后向左侧压弯竹片,使另一端的细针能扎到右侧的布边上,然后放开幅撑子,依靠竹片的张力撑开布面。每织出二十厘米左右的面料后,织口就靠近绳框了,既不方便穿梭也不利于打紧纬线,这时就要放下幅撑子,抽出咬机橛,取出挡住圣花齿的拐子,将织成的面料卷到卷布轴上,再用拐子挡住圣花齿,用咬机橛别好卷布轴,支好幅撑子,将随经线后移而靠近绳框的综片往前推过去,保持垂直状态,就可以继续织布了。
织鲁锦的时候往往根据面料的设计准备不同数量的梭子,最少的一把,最多的有十几把。通常使用最多的是四至五把梭子。梭子用得越多,颜色越丰富,但是频繁地换梭会影响织造速度,所以纬线的颜色越多,面料的织造效率也就越低。织造过程中,经线和纬线经常会断线。为了不影响布面质量,经纬线的断线要及时接头,防止出现跳丝现象。
当卷经轴上的经线放到底时就要准备了(1iǎo)机了。由于最后一段经线距离综片还有一段距离,群众为了把全部的经线都织成布,往往用两根线绳系住最后挂着经线的高粱秆,然后逐渐放长线绳,将经线一直送到综片前面,尽量多织两尺布,从而避免经线的浪费。这一段布料被群众称为“了机头”。但是最后阶段的经线不如织布当中的经线绷得平直,布面质量多少都会受到影响。了机的工作主要包括剪断经线,放下悬吊的绳框,取出织布杼,摘下综片,放下脚蹑,将成品布料从卷布轴上卸下来,卷成布卷待用。缠在络子上没有用完的纬线还要用打车打成线桃以备下次使用。至此,织布工序全部结束。
淳朴、勤劳、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就是这样在一架架古老的木结构织布机上,足踩手掷,在“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中织出了 1990 多种绚丽多姿的图案堪称干变万化,巧夺天工。
尽管织布的过程很辛苦,但是织女们只要有空闲就会坐到坐机板上,一边道着家长里短,一边穿梭引线。看着亲手织成的鲁锦一点点地增长,内心的喜悦还是禁不住洋溢开来。民谣里对此有生动的描述:
“天到午时忙,三更去机房。足踏脚蹑子,双手搬绳框。两边织的十样景,当中织的金凤凰。四角织的灵芝草,花花狸猫卧海棠。”
03
鲁锦纹样的织造技艺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质地柔软、色泽艳丽、图案变幻多端、风格粗朴豪放的鲁锦,离不开鲁锦织女高超的织造技艺
鲁锦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锦,大大小小共72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工艺,需要织女具有较高的操作技巧。织女灵动地操作着辅助工具和木质织机织造的最高技艺是现代工业化的纺织机器所不可超越的。机器织布一般只能在四个综之内织锦,四个综以上基本无法织造;而手工织锦则可以织到六个综、八个综。
正是通过这些让人惊叹的织造技艺,织女们才能织造出纹样繁多、品种形式多样、织物组织形式和工艺各异的鲁锦。

鲁锦的织造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锦,先后要经过大大小小72 道工序,主要工序有纺线、染线、线、经线、闯杼、刷线、掏综、吊机子、织锦9道。每道主工序又含有诸多子工序,全部工序采用纯手工工艺。织造工具几乎全是木制的,结构都很简单。随着鲁西南劳动妇女纺织技术的不断革新,民间织锦由最初一把梭、两把梭,发展到 13把梭,最多可达 20 把梭。
鲁锦在织造过程中的主要辅助工具有:
(一)搅车:用于棉花脱籽。
(二)弹弓:通过弹弓的振动,使已脱籽的棉花纤维蓬松延展(三)纺车:搓成的布绩通过纺车变成织布用的线。
(四)锭子:也称锭杆,连着纺车,将纺的线缠在上面的用具。



(五)经线杆:经线时的重要工具。经线杆上要穿上几十个铁环,用线将环固定,然后每个环下按照织布图案的不同将色线络子排好,每个络子的线都要穿过铁环。
(六)经线橛:实际上就是老百姓随手找到的几个小木棍,其数量多少要由所织布的长度来确定。
(七)打地尺:用一根高粱秆做“打地尺”。这是考虑到将来布的缩水情况在丈量线橛之间距离的同时随手打地尺,免去了计算的麻烦。
(八)拉耙:是闯杼用到的工具之一,闯杼前从线团中心把交叉线头掏出再把线团缠于拉耙的支棍上。
(九)杼:穿经线用的工具。
(十)闯杼篾:也叫篾张子,闯杼用的片。

(十一)棕刷:刷经线的工具。
(十二)综:穿经线以分上下而便于穿纬线的用具。
(十三)织机(组成部件)
小机子:用于挂综并可分别提综的装置,通过综下连踏脚子。
撑框:用于镶嵌杼的框,上面用绳子挂在小机子顶上。
踏脚子:即脚蹑,也叫踏板子,用于拉综并通过踩踏,分开上下经线便于投纬线的装置,通过综上连小机子。
卷布轴:将随时织的布卷在上面,一头有连通的两孔,便于控制使其不随意转动。
坐机板:在织机的最后边的框架上,织布时织工坐在上面
(十四)梭:盛纬线在经线中来回穿梭的工具。

(十五)幅撑子:一种弓形物,两端为铁钩,每织出20厘米左右就用幅撑子将布幅两边钩住,减缓经线在纬线穿梭过程中向中心汇聚而对杼所形成的压力,起到保持布面幅宽的作用。
鲁锦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锦,大大小小共 72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工艺需要织女具有较高的操作技巧。织女灵动地操作着辅助工具和木质织机织造的最高技艺是现代工业化的纺织机器所不可超越的,机器织布一般只能在四片综之内织锦,四片综以上是基本无法织造的;而手工织锦则可以织到六片综、八片综。综数越多,对织女织造技艺的精确性的要求就越高。织女必须具备心、眼、脑很好的配合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记忆力,否则稍有疏忽失误,锦面的花纹就会错乱。
鲁锦织物的纹样繁多,织物的组织形式和工艺各异,形成多种多样的品种。最初是简单的平纹布及条纹布,后来发展到提花、包花、砍花和打花等多种织造技艺。鲁锦的用途广泛,按民间织女的说法:分为“铺盖锦”饰锦”三大类。“铺盖锦”多用于褥子面、被面、床单、帐子、门帘、窗帘等;“织带锦”和“衣饰锦”则分为包袱带、功夫带、装饰带等,每种又有若干花样。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代表纹样技艺。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山东省鲁锦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