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
鲁锦纹样的文化内涵
民间俗语:“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其本意就是用吉祥的寓意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
鲁锦色彩斑斓,图案丰富,不仅体现了农家女高超的织锦技艺,还展现出她们诗一般的美好心境。同时鲁锦纹样的形成多与民间传说、民间风俗、田野风光、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岁月的进程不断发生着变化。

4.1鲁锦的纹样特点
在漫长的织造岁月里,心灵手巧5的农家女不断创新和改进着鲁锦的织造工艺逐渐地形成了现代鲁锦集提花、打花、砍花和包花工艺于一体,浑厚中见艳丽、粗犷中见精细的独特风格。鲁锦的纹样既有传统古老的类似图腾的纹样,也有富有时代气息的图案,其构成布局大多是建立在织女的自身生活体验的基础上。经过日积月累的精心构思和别具匠心的设计,鲁锦的纹样图案构架严密、有聚有散、有曲有直、上下相应、左右对称、大小相衬、疏密相成,纹样均为四方连续或两方连续图案,不同纹样交相搭配,组合成变化多样、具有不同质感和艺术效果的新图形。鲁锦纹样图案的意境是依靠各种色线交织出繁复的几何图形来体现,大多不是具体事物形象,纹样图案的表现手法多为象征性的。鲁锦的各种纹样造型并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现实性,而是一种主观的、抽象化的创造,通过这种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虚实、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这种“得意忘象”的审美境界十分符合民众的内心要求和审美感受。
民间俗语:“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其本意就是用具有吉祥寓意的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悲惨的、不吉利的内容和形式背离了百姓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不同风格的鲁锦被聪慧的农家女赋予了许多美妙的名字,这体现了她们的美好愿望,也使得我们可以在这变化多样的纹样图案中领悟织
女表达的情意,如流传已久的“内罗城、外罗城,里头坐了个老朝廷”;浑厚朴实的“风交雪”;强烈粗犷的“八砖铺地出彩霞”;明亮欢快的“竹节花”“金光迎双喜”;寓意新颖的“八个盘子八个碗,满天的星星乱挤眼”;还有那充满深情的“窗户棂子挂纱灯,清起的太阳哼黑的星”;黑边的“长流水”图案反映了人们期盼幸福生活如细水长流的愿望。“手表、风扇、面棋花”是 20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纹样,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喜迎新生活的喜悦心情,手法朴实率直,形象生动。妇女们用自己纯朴的情感、绝妙的幻想和其特有的形式美,书写着一首首田园诗,编织着一幅幅风俗画。
在织造工艺上,妇女们把单经单纬、双经双纬、经线起花、纬线起花等技艺交替变化,将平纹、提花、打花、砍花、包花技艺加以综合运用,巧妙地糅合于自己的织锦中,这就是鲁锦纹样变化多样的关键所在。鲁锦除了被面、面这类常见的织锦之外,还有包袱带、围巾、功夫带和绣工精美的门帘、绣球、荷包、鞋垫等织绣物品,使我们领悟到农家姑娘的真情实意,正是这些构成了鲁锦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
4.2 鲁锦的色彩特点
鲁锦在用色方面,对比强烈,大都以红绿搭配、黑白相间、蓝黄穿插的色彩为主,遵循着“红间绿,一块玉”“红间黄,喜杀娘”“红靠黄、亮晃晃”“红红绿绿,图吉利”等民艺设色口诀,构成一幅幅富丽堂皇、色彩明快的图案,充分体现了当地百姓爽朗正直的个性特征。在鲁锦分布较广的地区,民间住宅的构筑材料也相对单一,基本上是以黄泥夯筑而成的,颜色也较为单一,鲁锦纹样色彩的丰富也是人们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同时具有一定的寓意性、象征性体现了红火热闹、喜形于色这一民艺设色的整体观念。
鲁锦的染色大都就地取材,诸如红、绿、黄、蓝、紫、青、黑等,形成古朴明快的色彩,通过不同色纱交织组成各种浓淡、大小不同的色块。色彩的变化与纹样变化形成同步呼应、异步交错的节奏,配色的变化可使同样的纹样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感觉,使并不复杂的艺术手段能够表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效果。在漫长的织造岁月中,心灵手巧的鲁西南妇女通过不断总结,赋予鲁锦许多美妙的名称。与年画、剪纸、面塑等民间工艺美术品一样,鲁锦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随着化学染色和生物染色的出现,土法染色致使颜色容易脱落的不足也得到了弥补。同时,随着农村纺织机器设备的增加,工业纺纱上色逐渐取代了手工纺线染色,使鲁锦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花色品种也更加丰富多彩。
4.3 鲁锦纹样“老朝廷’
两周时期,列国林立,仅山东境内就有大大小小数十个邦国。在这些邦国中,邾国是仅次于齐、鲁的中等诸侯国,大约与莒国相当。可是,邾国与莒国又有不同,两国虽然都与鲁国接壤,但邾与鲁之间国都更近,联系更多。在文献记载中,邾国又称为邾娄、邹、驺等。邾为曹姓,其地为当今山东邹城一带。春秋时期,邾国控制的地区大致包括今邹城全境,以及今济宁、金乡、滕州、兖州和费县的部分地区。周代邾国的都城,位于邹城峄山镇的纪王城村周围,俗称“纪王城”。这里曾出现一位善理国事的国君--邾文公。文公在位期间,邾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城内北墙到峄山之间称作“内罗城”。后人为歌颂邾国当年的兴盛情景,便织锦纪念,以求吉祥。此纹样的全称是“内罗城、外罗城,里面坐了个老朝廷”,以深蓝格子、浅蓝格子表示外城墙和内城墙,中间的黄格子象征着繁荣安详的皇宫。被称为“里面坐了个老朝廷”的饰纹就是“纪王城”中的“皇台”,今日去邹城还可以见到“皇台”遗址。它是当地一种传统的吉祥织锦技艺,是每个姑娘出嫁时必须织的一种纹样,借以抒发她们对家乡历史上那位善理国事的国君的怀念之情,表达了百姓向往太平盛世的意愿。此鲁锦纹样始于明代,并相传至今,寄托着待嫁姑娘追求婚姻幸福、家庭美满的愿望,在山东的济宁和菏泽地区非常流行。
4.4 鲁锦纹样“八个盘子八个碗,满天的星星乱挤眼”
此鲁锦纹样简称“满天星”,是以农村百姓的婚礼和喜宴为素材的图案。“摆喜宴”又称“吃大桌”,是山东鲁西南农村的一种民间风俗。家中儿子结婚的当天早晨,亲朋好友和乡亲邻里都要来帮忙,从早晨开始操办喜宴,“八”作为吉祥数字,起到了模数的作用,每桌的菜品要有三八二十四道,8~10 人围在一张桌子上,一块用餐,从中午吃到晚上,俗称吃喜。有时一两百人一起就餐,院子里摆满了桌子,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情景十分壮观。
其纹样是由浓重色调的核桃花纹样组合而成的“八盘八碗”,以及清淡明亮的蓝白二色交织出闪耀的“星星”。利用彩线的经纬交错,产生出多层次的色调,以抽象的手法描述了参加婚宴的亲友从白天畅饮到天黑、连天上的星星都醉了的欢乐情景,表现出婚嫁宴席上的丰盛场面和以数字“八”图吉利的传统风俗,同时以浪漫手法表现了星星与人们共庆、天上与人间同欢的心愿。


4.5鲁锦纹样“窗户棂子挂纱灯、清起的太阳哼黑的星
鲁锦纹样“窗户棂子挂纱灯,清起的太阳哼黑的星”,则是描绘织布妇女的生活状况:透过窗户棂子观看早上的太阳,脚蹬织机板,手持木梭,从清晨织布,一直织到星星布满了夜空,描绘出她们一天的织布生活的情景。“窗棂子”用大小不一的蓝黑方条,每条一边织有黄线似光影,旁边的“纱灯”则用红、黄与黑交织起来,好似明亮的灯光。“清起的太阳”用红与桃红、蓝与红、绿与红交织,再与黄复织,似太阳的五光十色照射在蓝天上。“哼黑的星”在方形中用三种不同的色块表现夜景,桃红与黑、蓝与黑、绿与黑交织,产生复色关系,点点的黄线从中跳出,似隐隐可见的星星。塑造这般美景是选用了“斗纹”“水纹”“核桃纹”“枣花纹”等各种织法,交替编织而成。此锦质地厚而软,色彩丰富多变,立意巧妙独特,像是鲁锦纹样中的“田园诗”,是当地姑娘们出嫁必备的鲁锦面料,用于做被面、床单、墙围和布帐等。这一组鲁锦纹样用十多种色纱织出,用七色织出太阳的光芒、星星的闪耀、纱灯的光影,表现了农家儿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劳生活。既倾诉着她们从清晨到深夜的辛苦之情,也表达了她们对未来的期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END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山东省鲁锦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