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鲁锦AI设计大赛

转载丨经纬承千年 四秩启新章 ——王大海著作《中国鲁锦》连载15

05


鲁锦路在何方

5.2 鲁锦开发的现在

鲁锦的官司之争已经反映出了对民族民间文化在具体保护措施上的缺失,以及行业竞争中的无序。当前要抓紧制定生产性方式保护的专项管理条例,切实维护手工技艺的传承机制和传承人的知识产权及相关权益,防止一些地方和单位借生产性方式保护之名,行以假乱真、粗制滥造之实。这会给鲁锦产业化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鲁锦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地理标志产品的注册也是对鲁锦产业发展的重要保护措施。鲁锦产业的发展基础是规范的标准化管理和规模化的手工生产基地建设。至今还没有与鲁锦相关的权威性行业协会组织,而这种行业协会组织的缺失,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鲁锦行业的竞争混乱无序,缺乏统一的关于产品的标准以及行业间的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应该尽快成立鲁锦行业协会,起草《鲁锦纺织技术规程》等相关行业文件,它的实施将从技术层面解决手工和机织鲁锦在同一标准平台竞争的问题,为政府职能部门监督管理鲁锦产品提供依据。规模化的手工生产基地建设是鲁锦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也是深化鲁锦产品研发的必需平台。因此,如何筹资和融资也就成为鲁锦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的鲁锦产品研发还处在初级阶段,产业发展还刚刚起步,有限的资本积累还无法满足基地建设的需要。此时,政府在融资筹资上的政策倾斜对鲁锦产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5.3 鲁锦开发的未来

   进入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话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理解为传统文化或民间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保护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鲁锦织造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为可持续性的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鲁锦保护的价值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1.鲁锦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鲁锦之所以能在山东大地传承干年而不衰,首先是因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齐鲁等地曾是我国织绣中心。杜甫曾有诗云:“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齐纨鲁缟”,“冠带衣履天下”战国时齐国丝织品举世闻名,虽然说的是丝织工艺,但民间衣着仍以葛、麻为主其工艺技法是相同的,可见鲁锦至少也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丝织的技术在这一地区得到了传承,使鲁锦在其发展过程中拥有了很好的技术条件。

   再者,棉花的种植技术在宋元以后即在黄河流域普及,地处黄河冲积地区的鲁西南一带,棉纺织业十分普及。清光绪版《曹州府志》记载:“……地产木棉,以之为布。而无苎麻,妇女务蚕桑,织丝为绢,亦能为绫,木棉转他方其利颇盛……定陶植桑蚕,所产棉布为佳他邑,城县地广衍饶沃土,宜木棉。贾人转鬻江南为市。”可见这一带纺织业的兴盛,具备了鲁锦发展过程中原料上的优势。

   鲁锦所蕴含的丰富的齐鲁文化底蕴,可作为特定的文化符号引导产品开发。一脉相承的齐鲁文化也使将来的鲁锦产品开发具备良好的延续性。正所谓“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鲁锦产品具有的鲜明文化符号不可能凭空产生它是由齐鲁大地独特的人文风情景观而衍生出来的人文设计语言。在整个鲁锦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这种文化符号必将伴随其左右,使整个鲁锦系列产品的开发成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

   2.鲁锦的艺术价值。

   鲁锦以红、绿、黄、蓝、紫、青、黑等色形成古朴明快的色彩,通过色彩的变化与纹样变化形成同步呼应、异步交错的节奏,配色的变化可使同样的纹样出现全然不同的效果,使并不复杂的艺术手段达到更丰富的艺术效果。随着化学染色的出现,弥补了土法染色易脱落的不足。同时,随着农村纺织机器设备的增加,机器纺线逐渐取代了手工纺线,使“鲁锦”的质量迅速提高,花色更加丰富多彩。

   鲁锦图案因其织造工艺的特性显现出从中心往四面呈发散状态的聚合连续式的结构特征,经纬交织形成了正负形的图像特征,并以不同的纹样互相交融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干变万化的构成特质。锯齿状的构成形态使得图案在面积上或大或小,在形态上可曲可直,在表现形式上连绵不断,虚实相间,在传承千年的织造长河中,将客观事物的写实形象进行不断的归纳和提取,从而形成了抽象化的表现语言,构成了独有的节奏变化和韵动方式,用色对比强烈,色彩鲜艳,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它以 22种基本色线可以变幻出千余种绚丽多彩的织锦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体现了农村妇女高超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这种主观创造又符合大众的内心要求和审美感受,是一种“得意忘象”的审美境界。

   传统鲁锦的设计语言与现代产品设计形态语言符号要求的简洁、归纳的特征相类似,这给后续鲁锦产品开发其艺术价值提供了借鉴,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多样化的形态符号运用于鲁锦开发中,不但丰富了产品的外观特征,独有的形态语言也给鲁锦产品系列化的展开奠定了基调。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他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鲁锦极其丰富的图案结构变化,常使人有“眼花缭乱”之感,正是鲁锦图案对于视觉感官的强烈冲击,只需合理应用其中精髓,以现代的设计手段和审美原理对其造型元素进一步加以提炼、发挥、延伸,则鲁锦产品便将美学性、民族性和现代性融为一体,更能体现出鲁锦产品的艺术价值。

   3.鲁锦的文化和民俗研究价值。

   群众愿意用善意的形式、美好的名称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聪慧的农家妇女赋予了鲁锦许多美妙的名字,体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憧憬。民间织锦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的缩影,对于研究我国农耕社会的生产发展以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此而知,鲁锦产品是真正地扎根于民俗文化,是纯粹的原生态设计,又如庄子所说:“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在鲁锦产品开发中我们一直倡导诉求一种远离现实世界的喧器及物欲化的设计,体现出纯真而贴近自然的理念。这样的鲁锦产品不但扩展了造型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容量,更能为受众提供广阔的想象天地,满足使用者求新、求美、求奇的特点。

   4.鲁锦的使用价值。

    鲁锦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自己的特性,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其纹样的不断变化也体现着人们审美的不同需求。在鲁西南地区一直盛行着女子结婚时陪嫁织锦的风俗。这里的农家姑娘从十三四岁就开始织布,一是为满足家居用品和服饰之需,二是为准备织锦嫁妆,三是为了美化居住环境。按当地风俗,女孩子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嫁妆中必须有“几铺几盖”,即几床被子几床褥子,外加一箱子成匹成卷的织花布。从娘家到婆家,一路走,一路“展”织锦样式的多与少,是评判新娘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这也是鲁锦能够传承至今的重檉庖要条件。

   鲁锦作为中国的传统纺织品,在现代社会崇尚环保和回归自然的消费潮流中,因其所具有的纯棉质地、手工织造、民族图案等三大特点而显得尤为珍贵在宣扬休闲舒适又不失生活品位的今天,鲁锦艺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而其自然本色的特质更是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鲁锦本身就是一个实用化产品,注重功能性。鲁锦产品的研发也必将以其功能性和实用性为前提,在保证其文化和美学特色的同时,从纺织品应用角度出发,挖掘鲁锦产品其他方面的功能性应用。

   5.鲁锦的设计价值。

   鲁锦作为山东民间文化的代表,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与其他的民间文化不同,鲁锦不仅仅具有传承保护的一面,还具有开发利用的一面,也只有合理地利用好鲁锦的资源,才能使鲁锦的保护和传承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设计与时代同步,在鲁锦艺术的研发上必须对传统图案和纹样进行分析,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日本和服的改良经验。日本的和服艺术直到19世纪中叶的江户幕府时代,还几乎保护得完整无缺,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使传统文化受到剧烈冲击,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和服艺术遭到惨重破坏。1945年战后,日本在废墟上重建国家,政府广泛采纳了社会开明人士和学术界的强烈呼吁,实施了复兴日本民族文化的战略方针。1950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明令规定国家不仅要保护有形的文化遗产,还着重强调要保护无形的文化艺术遗产。日本和服也在设计师的参与下,经过改良使其工艺更加简约,纹样更具民族特点,现已成为日本民族的设计符号而被广泛运用在现代生活的不同角落。鲁锦也应提取更具地域特点的元素进行重新整合,使鲁锦与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服装设计、陈设用品设计等行业相结合,以期真正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同时,鲁锦的生产不仅能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且能为从业者创造经济收益。鲁锦产业化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当地相当数量的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且原料的应用均是以当地的棉花等农副产品为主,所以还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鲁锦的价值是伴随着当地的居住文化绵延至今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鲁锦在它的发源地鲁西南农村已经不再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角。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开始追求简洁、大方的审美效果我们可以抛弃鲁锦纹饰中烦琐、复杂的部分,迎合现代审美理念,将鲁锦产品设计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结合传统与现代,糅合民俗与前卫,依托“双轨制的设计思路,开发出符合现代受众特点的鲁锦产品。



END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山东省鲁锦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