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鲁锦作为齐鲁大地的民间织锦,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自老一辈艺术家将其研发定名至今已近 30年。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留存着鲁西南大娘背着鲁锦来我们家中的影像,留存着母亲伏案研发鲁锦的身影,留存着父母同去乡下而我独自在家的记忆……
鲁锦成书的想法源自2000年以后,那时我正求学于天津大学,师从董雅先生,其间我更加深层次地从理论方面认识鲁锦艺术的历史与技艺,认知鲁锦艺术的文化价值。后有幸在母校山东艺术学院攻读全国首届 MFA 学位,师从刘志强先生,这使我沉浸在鲁锦的艺术创作中,亢奋在鲁锦的艺术实践中,反思鲁锦研发的得与失,全力探索鲁锦艺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之势和生存之路。
在书稿的撰写过程中,既沐浴了全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煦春风,也感受了“非遗”商业化、产业化的炙热夏风,还享受了艺术创作带来的甘甜秋风,更经历了鲁锦维权的瑟瑟冬风。辛苦与辛勤携手,辛酸与欣慰同在,一路走来,阳光总在风雨后。
本书稿为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成果,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成果,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成果,清华大学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项目成果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成果。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山东艺术学院科研成果出版基金资助。
书稿即将出版之际,衷心感谢前辈们在鲁锦研发之路上的辛勤耕耘;
衷心感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成教授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董雅教授对晚辈的提携,专为本书撰写了“写在前面”和“寄语”;
衷心感谢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路维民先生多年来并肩作战的友情;衷心感谢母校山东艺术学院诸多领导、前辈和同人多年来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谢山东友谊出版社姜海涛女士的鼎力相助。感谢母亲长年积累了鲁锦艺术的稀有财富;感谢父亲长期保存了鲁锦艺术的珍贵资料。
王大海于泉城济南大雨过后
2012年7月22日
END
文字:《中国鲁锦》
图片:《中国鲁锦》
审核:王大海 胡春景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山东省鲁锦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



